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132:当你发了菩提心開始真正修行時內心一直很矛盾,這個很正常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5.03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5.05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(全)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105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)


楞严经要义132

楞严经要义132

净界法师宣讲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讲义302面

庚三、斥邪結正

我們前面讲到十种識陰的魔境,前面的八种都是屬於染污心产生的執著,后面二种是对我空的清淨心产生的執著。這一段是佛陀把它作一個总結,說是「斥邪結正」,“斥邪”是佛陀訶責十种識陰魔境的過失,“結正”是結归大乘正確的菩提之路。先說明什么是不对的,再說明那什么是正確的。(分二:辛一、斥邪。辛二、結正)

辛一、斥邪    

佛陀怎么訶責前面十种魔境的過失

魔境因由   

阿难!如是十种禪那,中途成狂,因依迷惑,於未足中生滿足證,皆是識陰用心交互,故生斯位。

佛陀招呼了一声阿难,這一句話有警觉的意思。阿难!你应当了知,前面十种識陰的魔境。佛陀在訶責的時候是分二部份訶責:一、是訶責前面八种外道的邪見。中途成狂,因依迷惑;你本來应該是正念真如,你也应該去順從法空、法空的真如,怎么在中途当中生起断常种种的邪見呢?這個邪見是怎么生起的呢?

佛陀作一個总結說:因依迷惑。邪見还是我們自己迷惑不觉的心生起的。這很重要,你不能說我看到這件事情是他引誘我的啊!不能這樣讲,外境是被动的。諸位要知道,外境永远是被动的,你有主动權,別人刺不刺激你,是他決定的,你要不要起煩惱,是你決定的。過去有人在一本書上說:印順老法師讲一些思想大家不同意,說打倒印順。印順老法師提出一個方法不錯,他說:打不打归你,倒不倒归我。高明!因為外境你沒辦法決定,打不打我沒辦法決定,倒不倒我決定,我自己不迷、不取、不动,你打不了的。這個地方佛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,一個人會起顛倒,你自己要負責,你自己顛倒嘛!

第二個訶責、於未足中生滿足想;這是佛陀对二乘聖人的訶責,对还沒有圓滿菩提就生起得少為足之想,這也应該加以鼓勵鼓勵。皆是識陰用心交互,故生斯位。总而言之,這都是在第八識的用功,所謂的真妄交攻,而产生這十种差別的魔境。魔境的理由只有四個字:「真妄交攻」你不修行就沒有魔境,一個要沒有修行他什么事都沒有发生,他一輩子就是這樣貪圖五陰的快乐,福報享盡,只到死為止,他的內心当中什么事都沒有。什么叫魔境呢?你有用功才有魔境,沒有用功的人他的心就是順從妄想。為什么有魔境呢?因為我們的心皈依二個東西,一方面想要順從善根,又想要清除妄想,就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,這個事情就出現了

迷則成害   

众生頑迷,不自忖量,逢此現前,各以所愛先习迷心,而自休息,將為毕竟所归宁地,自言滿足无上菩提,大妄語成,外道邪魔所感业終,墮无間獄,声聞緣觉,不成增进。

总而言之,在魔境当中之所以會墮落,都是因為我們一种堅固迷惑,而我們在整個過程当中,不知道去迴光返照,去找回到我們的真如,找回到我們最初的发心。在十种魔境現前的時候,我們每一個人在解讀魔境的時候,都是依止過去所愛著的因緣,過去生的习氣來迷惑我們止观的內心。比方說,有些人他喜欢空观,他因地当中看般若经看很多,他进入到第八識的時候,他肯定執著断滅見;喜欢假观、喜欢唯識的人,他进入第八識的時候,他就容易執著常見,在第八識不常又不断的過程当中各有所愛。這是什么回事呢?先习迷心;過去的习氣來迷惑我們止观的內心,在這地方产生安住,产生休息,当作自己究竟的皈依处,認為自己已经滿足无上菩提,就不用再增上了。如果是前面八种外道的邪見,就很可能依止這個而成就大妄語,說自己成就涅槃、成就佛道等等。這都是成就外道邪魔之所招感,临命終的時候因為大妄語的過失而墮落无間地獄,這是前面八种的邪見。后面二种声聞、緣觉,因為這樣子无上菩提就不能继续前进,得少為足,偏空涅槃。

勸誡保護   

汝等存心秉如來道,將此法門,於我滅后,傳示末世,普令众生觉了斯义。无令見魔自作沉孽,保綏哀救,消息邪緣,令其身心入佛知見,從始成就,不遭岐路。

佛陀勸勉我們,我們应該要存大悲心來秉持大乘的如來之道,將此《楞严法門》辨別邪正的法門,在佛陀滅度之后而傳示於末法,魔強法弱、是非不明中,普令修习止观之人都能觉了這十种魔境的差別異相,不要被自己邪見之魔,而自己造作罪业,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痛苦当中。什么叫做自作沉孽?因為你到了行陰跟識陰,天魔都不能干扰你了,是你自己,你自己挖一個坑,你自己跳下去的。

保綏哀救,消息邪緣

保護安定修行的內心,來哀救修行之人,消除心中的邪見顛倒,使令他的身心世界,能夠證入佛陀中道的知見当中。從始至終能夠圓滿成就圓通的功德,而不遭外道、二乘的歧路,而直趨涅槃之城。佛陀在訶責過失的時候,先讲出過失的原因,再讲出对治的方法。說我們為什么會有魔境呢?簡单讲就是「真妄交攻」。我相信每一個人发了菩提心,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,內心一直很矛盾,這個很正常,你要不矛盾、不掙扎,你就不是在修行。

為什么呢?经典讲很清楚,一個是我過去愛著的习氣,我很想這樣做;第二個是我們今生修学佛法,佛陀教誡我們,我們听聞佛法所栽培的善根。那可好了!心中永远二個声音,很想這樣做,不可以!很想那樣做,它不同意,我們经常這樣真妄交攻。世間人他活得很快乐,因為他的內心統一的,用百分之一百的心去放縱;聖人也很簡单,聖人用百分之百的心安住在聖道。最困难就是這個過程最困难,有煩惱也有善根,有善根又有煩惱,這個就是真妄交攻。這時候色受想行識,就在我們的心猶豫不決,腳踏二條船的過程当中,五陰魔境就全部显現出來。五陰魔境的過程就是這樣,所以我們說《楞严经》是照妖鏡,就這個意思。它把五种五十陰魔全部讲清楚,让你看過一遍。

魔境生起是真妄交攻,那怎么辦呢?佛陀在本经当中的方法只有一個: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」。你不要亂动,不要輕舉妄动,你一亂动你就完了!不是風动,不是幡动,永远是仁者心动,你心一动,你就前功盡棄了。所以我們在修学過程当中,起跑點很多人跑得很快,但是最后的終點你不一定達得到,這個過程很重要。不是說你開始很用功就怎么樣,你這過程很多事情要处理的。我讲实在話,煩惱不會放過你的,它不會投降的,你要对治它,它也不是簡单的,它肯定要跟你反抗;但是有一個好处,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,它沒有实体。我們最大的優勢是,我們所做的戒定慧是称合本性,我們是真实体性,它只是一時顛倒所成的,我們是真实体性的。所以无明煩惱最怕什么?煩惱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,你要不动,它就消失掉。它怎么能夠跟你這樣耗下去呢?它哪有時間呢?煩惱是一种情緒化,它是生住異滅,因為它不称合本性,所以它一起來的時候,你一旦不隨順它,它就消失掉。煩惱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,它经不起你時間跟它耗,你要不动,魔就消失掉了,你連对治都不要对治,你要一动,你就完了!它要的就是你动,那這事情就沒完沒了。

我們要慢慢体會這六字真言: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」。這六字真言主要來自哪裡呢?它的理論基礎來自於: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。因為你沒有实体,我敢跟你耗下去;我的戒定慧是從我的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,是有真实体性的。這地方我們前面花了很多、很多時間讲「七处破妄,十翻显見」,妄想是本空的,真如是本有。這地方我們要知道,我們是真实的,它是虛妄的,所以你不要怕它,而且你不要跟它对治,你只要作一件事: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」,当然“不迷”是最重要,你一顛倒你就完了。這一段等於是把它煩惱生起的原因跟对治的方法說明了!

辛二、結正 

应該怎么辦,才是正確的修行法門?先結示正確的修学因果

法門殊胜   

如是法門,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,乘此心開,得无上道。

我們將《首楞严王三昧》修学法門分二部份:一、因地的正念真如,以不生滅心而修学所有的三昧,「正念真如」。二、過程当中遇到任何的魔障記得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」。就是這二個法門,第一個「正念真如」,第二成就三不。這二個法門,是怎么來的呢?這要有傳承,過去当中的恆沙劫微塵如來,都是依此法門而得心開意解,入佛知見,乃至於成就无上菩提。這個法門不是释迦牟尼佛這樣做,此是微塵佛,一路涅槃門;十方諸佛都是這樣走過來,沒有一個例外,沒有一個人修行不順從真如,不保持「不迷、不取、不动」,沒有一個人這樣子,都是這樣做的。

識盡根融  

識陰若盡,則汝現前諸根互用。

功德相:假設你識陰能夠窮盡,你能夠在整個第八識当中,把它杂染的因果這一部份破壞了,以我空法空的真理,來開显清淨的因果,這時候六根互用,這我們讲,證得圓通法門。在階位,古德判教,諸根互用是什么階位呢?圓教的初住,破无明證法身,別教的初地。

頓超諸位  

從互用中,能入菩提金剛乾慧,圓明精心,於中发化,如淨瑠璃,內含宝月。如是乃超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四加行心、菩薩所行金剛十地,等觉圓明。

圓教初住它的功德是怎么樣呢?在六根互用当中,他能夠等入菩薩的金剛乾慧地。我們讲到乾慧有二种,一個是初步的乾慧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一個是金剛心以后又重複回到乾慧,這個是金剛后心的乾慧,是等觉菩薩的境界。

這地方我們解释一下:為什么圓教的初住他的观行力,等同金剛乾慧呢?這是讲本質是相同,因為圓教他入了真如三昧的時候,他是一入一切入,一證一切證,一修一切修。你不能夠說,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同,你的真如比較圓,我的真如比較不圓,沒有這回事情。諸位你看〔天台宗〕的判教,六即佛,它怎么判?六而常即,即而常六。從理观上是「六而常即」,雖然是有圓教即佛、名字位、相似位、观行位,但是它所观的理是一致的,所以「六而常即」,這是約理观。圓教初住位的菩薩观照真如的時候,他的理观等同金剛乾慧,当然事修不同,福德資糧完全不同,但理观是相同的。他理观是什么呢?圓明精心。“圓明”指的是他能观的智,“精心”是他所观的理。他就是以一心三观而照了現前一念心性,以如如智,照如如理,這一部份是等同金剛乾慧的。

於中发化,如淨瑠璃,內含宝月。

他在整個理智相应当中,他能夠“发化”;他能夠從初住直接转入金剛等觉后心的妙用。前面說過,在理观這一部份是相似的。就好像一個清淨的琉璃宝內外透徹,內含光明的宝月。“琉璃宝內外透徹”指的是所观的理,也就是我們讲的「現前一念心性」,或者讲「真如」,所观的理性;“內含宝月”指的是能观的智慧,「空假中」三观。三观去照一念心性,一念心性又俱足三观,以如如智照如如理,如如理还取如如智。如是能超越別教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四加行心,而等同於整個菩薩的金剛三昧十地,乃至於等同於等觉的圓明(一心三观的智慧)。圓教初住是等同於等觉菩薩的,在理观方面是等同的。

圓證佛果    入於如來妙莊严海,圓滿菩提,归无所得。

最終他就能夠證得佛陀的妙莊严海。這地方是就修德來說,他能夠成就无量功德的果海;在性德方面,他是圓滿菩提,归无所得。哪有什么得不得,你只是「但復本時性,更无一法新」,我們只就是把我們原來的佛性恢復起來而已,哪有什么得不得?從這经文道出讲出二個观念,就是我們修行:第一個是本來具的,你不要修行了,你只要做一件事情,你相信它的存在,然后順從他就好。二、熏习成,你要用功,這一部份是可以修來的。本來俱我們叫性德,我們的真如本性,清淨本然周徧法界,這一部份你不要去修,你只要相信它、順從它就好。第二個是“空假中”三观,用空假中三观來照了現前一念心性,這個“空假中”三观是要修來的。

在本经当中我們讲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。」這樣讲凡夫的清淨跟佛的清淨有什么差別呢?我們從這一段经文就看得出來有差別,凡夫的清淨只是一個清淨的琉璃宝,裡面沒有光明,被黑暗罩住,我們只有性德沒有修德,我們的清淨叫素法身;在一念的清淨心当中,有很多很多的妄想籠罩在清淨心当中。佛陀的清淨是那一念清淨心当中,多了一個宝月,多了一個光明,他有修德。所以我們性德是具足,性德這一部份跟佛是相同的,但是修德就是我們要用功的。這一段等於是說明整個修学当中,就是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,性德跟修德二項的操作,佛陀作一個总結。

戊三、結勸欽誨遵修

佛陀对我們的教誨,而弟子們应該怎么去奉行。

遵循傳承  

此是過去先佛世尊,奢么他中毗婆舍那,觉明分析微細魔事。

不要說十种,其实在整個五十种陰魔的魔境当中,释迦牟尼佛你怎么知道這五十种魔境呢?佛陀讲出傳承:過去十方諸佛,他們在修习圓頓止观当中,他們依止他們觉明的始觉智慧,他們判断出來,定中所观察出來的。意思就是說這五十种魔境,是十方諸佛過去修行的经驗,過來人的经驗。

善知魔境  

魔境現前,汝能諳識,心垢洗除,不落邪見。陰魔銷滅,天魔摧碎,大力鬼神褫魄逃逝,魑魅魍魎无復出生,直至菩提,无諸少乏,下劣增进,於大涅槃心不迷悶。

這地方讲到我們在对治五陰魔境的功德:破惡與增善:五十种魔境現前,假設我們能夠清楚的知道它是虛妄境。你知道這是虛妄的,我今天要遵守真如本性,我不能再順從妄想,我要順從真如,你只要生起這樣的观照,那有什么好处呢?心垢洗除,不落邪見。

一方慢能夠調伏煩惱,你一旦不順從它,它就完了,你也不會落入邪見,這樣子你自己的五陰魔境慢慢銷滅,內魔銷滅,当然外魔不起,魔王再怎么厲害他也不能強迫你。我們之前讲過,魔王他頂多就是在前面挖個火坑,在火坑上面擺滿鮮花,很多莊严之物要你去跳。但問題是你自己要去跳才有辦法啊!魔王不能將你推下去,他沒有那個能力。所以說,我們內心的魔境消除了,天魔(魔王波旬)自然摧碎,乃至大力鬼神(魔王眷屬),它們就褫(奪取)魄逃逝,他的氣魄就消滅了,就逃逝了。為什么呢?邪不胜正,你正念真如,你在光明当中,他在黑暗当中,黑暗怎么敢去跟光明抗拒呢!魑魅魍魎更小的鬼神,当然更不敢出声,魔王、大力鬼神,一些諸小鬼神自然消失掉,因為你心中有光明。

直至菩提,无諸少乏,下劣增进,於大涅槃心不迷悶。

所有的功德都不會缺少,都能夠俱足,即使是下劣种性二乘之人,也能夠在正念真如当中,慢慢增長你的大乘善根,而趨向大般涅槃,永远不會有任何迷惑产生。這地方是破除邪見顛倒而增長善根,這是讲到本经的功德。

勸修護持   

若諸末世愚鈍众生,未識禪那,不知說法,乐修三昧,汝恐同邪,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罗尼咒,若未能誦,寫於禪堂,或帶身上,一切諸魔所不能动。汝当恭欽十方如來,究竟修进最后垂範。」

假設在末法当中,众生去佛久远,而且自己障深慧淺,這個修行人他不能夠完全的通達大乘的一心三观,什么叫做「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」?他不知道,而且他也不能夠完全明白佛陀所說的五十种陰魔的法門,在這過程当中哪一個地方有火坑要小心,他也不知道,但是這個人也不簡单,他有善根喜欢修学《止观三昧》。但是他对這止观法門不是很清楚,過程当中哪一個要小心他也不知道,汝恐同邪,恐怕會墮入到魔障当中。那怎么辦呢?

佛陀說有一個方法,你既然什么都不知道,就好好的持『楞严神咒』(長水大師說,持『咒心』也可以),假設你也沒辦法持誦怎么辦呢?將『咒』寫在禪堂,或帶在身上,仗持咒力,因為咒有金剛藏菩薩的加持,魔王也不敢动你。总而言之,如等应当欽奉十方如來真实的教誨,能夠究竟修学《首楞严三昧》,這是佛陀最后最圓滿的正確的修学軌範。

這地方是說,我們過去学很多的止观,比方說『唯識止观、四念处止观』,其实這樣的止观都是在枝末上对治煩惱。本经的特點,它是從你煩惱的根本,從你的不生滅心下手,你把煩惱的根斬掉了,你就好处理了,其它那些剩餘的勢力,你就比較好处理。所以你看〔天台宗〕它的「十乘观法」,第一件事就是真正发心,它那個真正发心,不是說众生无邊誓愿度,不是這個!它是发起不生滅心。圓教的真正发心是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,它是真实的发起:「仰信真如佛性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心佛众生,三无差別。」從這地方真如发心修学,因為我有真如佛性,所以我应該要順從它,念念順從真如。

丙二、更断餘疑

到這裡佛陀等於讲得差不多了,前面的破妄显真,會四科融七大於一心三昧,把四科融入到一心真如,然后讲到正助二行,二十五圓通,乃至五十种陰魔,整個過程都讲得差不多了,佛陀最后再断除最后剩餘的疑惑。(分二:丁一、疑問。丁二、答释)。前面的五十陰魔它本來就分二科(一、正明禪境。二、更断餘疑)

丁一、疑問(分三:戊一、領前法。戊二、騰三問。戊三、总請答)

戊一、領前法   阿难尊者領受佛陀所說的五十种陰魔的法門

阿难即從座起,聞佛示悔,頂禮欽奉,憶持无失。於大众中,重復白佛:

阿难尊者完全听完佛陀說的五十种陰魔之后,他可以說是非常的欢喜、也非常的受益。所以他以感恩心身业頂禮,而且意业遵奉憶持不失,將整個法門的過程憶持不失。這時在法會当中白告佛陀:

戊二、騰三問

“騰”,生起最后三個疑問(分三:己一、問陰本妄想。己二、問併銷次第。己三、問詣何為界)

己一、問陰本妄想     

五陰為什么就是妄想呢?「如佛所言,五陰相中五种虛妄,為本想心,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。第一問:佛陀啊!你在本经当中說五陰的差別相,五种的虛妄相都是我們的妄想所成,但是我親近您老人家這么久,佛陀讲那么多观念,讲中观讲唯識,佛陀頂多是讲五陰是因緣所生,它的本性是毕竟空,頂多也讲五陰是因緣生啊!怎么說五陰是妄想呢?你過去都沒提到這個观念,現在怎么會提到呢?

己二、問併銷次第

又此五陰,為併銷除,為次第盡?

第二問:五陰要銷除的時候是一併,还是要一個一個,先破色陰再破受想行識,是要一個一個銷除,还是同時銷除?

己三、問詣何為界

如是五重,詣何為界?

第三問:這五陰的相狀到底它彼此間的區分是什么?比方說,色陰是從什么到什么?比方我們讲淨律学佛院,淨律学佛院到底從什么範圍到什么範圍之內都叫淨律学佛院?離開這個範圍就不是淨律学佛院,它有個範圍,五陰亦復如是。色陰的範圍是什么?受陰的範圍是什么?要把界線釐清。阿难提出三個問?

戊三、总請答

惟愿如來发宣大慈,為此大众清明心目,以為末世一切众生作將來眼。」

佛陀攏总的回答:惟愿如來依止心中的大悲心,一方面為了整個法會大众來作清淨智慧的依止,更一方面让末法障重的众生為作將來的正法眼藏;一方面加庇当時的众生,一方面加庇來世末法众生。

丁二、答释分二:戊一、正答所問。戊二、結勸傳示)

戊一、正答所問(分三:己一、广答陰本妄想。己二、超答詣何為界。己三、追答併銷次第)

己一、广答陰本妄想(分三:庚一、总明。庚二、別示。庚三、結成)

庚一、总明

真本无陰   

佛告阿难:「精真妙明,本觉圓淨,非留死生及諸塵垢,乃至虛空,皆因妄想之所生起。斯元本觉妙明真精,妄以发生諸器世間,如演若多迷頭認影。

佛陀說:為什么五陰本是妄想呢?我們众生本來面目是精真妙明,精純而不夾杂,真实而不虛妄,而且是俱足无量的功能德用(妙明),俱足无量的智慧德相(本觉),周徧法界(圓淨)。我們一念心性俱足這五种的功德,精、真、妙明、本觉、圓淨,這五种功德它是一种真实的功德,所以它非留生死及諸塵垢;它不可能永久的停留在生死当中,停留在煩惱塵垢当中,不可能永久的。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,所以真实的東西它本來沒有五陰的,沒有五陰是怎么生起呢?是妄想生起。“乃至”就是說,不要說五陰,那個五陰它是有相狀的,乃至於相的虛空,都是妄想所生起的。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推論,斯元本觉妙明真精;“斯”指的是五陰的相狀。它的根源就是我們本觉妙明真精当中,妄以发生,一念妄想的啟动,才产生這么多依正二報的世界,這种情況就好像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。

佛陀前面說,演若達多他起來的時候,他也不看自己的頭,他不摸頭,他只看鏡子的影像,結果這個鏡子很模糊,他看不到頭,他就認為他沒有頭。他意思就是說,你不要老是看外面的鏡子,你自己摸一摸你就知道了。他只去認应鏡中的影像,而不去認他自己的真如本性;影像指的是五陰的假相,而忽略了真如本性。

迷執故有   

妄元无因,於妄想中立因緣性,迷因緣者,称為自然,彼虛空性猶实幻生,因緣自然,皆是众生妄心計度。阿难!知妄所起,說妄因緣,若妄元无,說妄因緣,元无所有,何況不知,推自然者?

事实上五陰的生起是沒有原因的,只就是一念的妄想而生起的。佛陀為了要從众生的妄当中,所以安立了因緣。也就是說,佛陀是為实施權,而說因緣法,所以因緣法是為实施權。外道迷於因緣而說自然那更是顛倒,連因緣法都不究竟何況是自然呢!彼无相的虛空尚且是真实的心中一念的妄想所生的,更何況是五陰呢!所以因緣自然這二种教法,都是众生虛妄的計度所产生的;因緣是佛陀的方便教法,但是它是不究竟的,「諸法因緣生」這一句話是不圓滿,应該說:「諸法是妄想所生」才是比較圓滿。“諸法”是指有漏之法,所以一切都是我們众生妄想之所創造。

阿难!知妄所起,說妄因緣

佛陀為了使令众生知道五陰是虛妄之法,所以只好說五陰是因緣所生之法,這只針对人天二乘根性而說。

若妄元无,說妄因緣,元无所有,

实際上能生起五陰的妄想根本是无所有的,更何況由妄想所生的因緣之相,更是了不可得。你看五陰是妄想所生,妄想根本就沒有原因的,那你說五陰还有呢?

何況不知,推自然者?

何況是那些愚痴的外道,还把它当作自然。他意思就是說,連因緣生都不究竟了,何況是自然呢?

陰本妄想  

是故如來,與汝发明五陰本因,同是妄想。

总而言之,從圓滿的教法当中,五陰是妄想所生。

這观念我們把它作個总結:佛陀說法,不是什么人都讲一個法,他是不同人讲不同法。不同法当中有權法跟实法二种差別;權法就是方便,比方有些人他沒有大乘善根,他的思考模式一定要产生对立,要嘛就是对,要嘛就是錯,那沒辦法,佛陀只好說諸法因緣生。那是怎么回事呢?那是依止虛妄相而說的。比方說,你看大海,大海本來很清淨,突然間風一吹,撞到石頭产生水泡,這個水泡本來是沒有,它本來就是一念的妄动才有水泡,但是你跟他讲說沒有,他也沒辦法接受。說:好吧!那就有吧,那這個是什么呢?它是很多因緣嘛!因為有風的因緣,它去撞到石頭,所以就变成水泡。

佛陀在讲因緣法的時候,他是假設很多的因緣而創造的五陰,說因緣生。說:這水泡有沒有?它有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当然是有,不能說沒有。這是佛陀依止虛妄相而說法,但是依止真实义來說法的時候,佛陀讲話的口氣就不一樣,這個水泡本來就沒有,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,大海哪有水泡呢?佛陀到《楞严经》說水泡是沒有的。他說:你前面說諸法是因緣生,水泡是因緣生,那是為了方便說。所以你要知道究竟义是当体即空,但是方便教法裡面說諸法因緣生;到了究竟义是諸法本是本自清淨,本來无生。所以諸位要把這二個观念弄清楚,在方便当中,我們安立了因緣生,到究竟义的時候,一切法本自无生,本自清淨,本自无生。

諸位你要知道,到了《楞严经、法华经、华严经》的時候,他就不再讲諸法因緣生,直接從无生当中去建立一切法,直接契入一心真如。因為在因緣生,你頂多破妄你不能显真。你說這個水泡,是由風吹而碰到石頭就有這個水泡,你這個讲得很表面,沒有把大海的本質讲出來。但是讲諸法无生的時候,就把大海讲出來了,其实你要显真,不是破妄而已,要显真,把真如本性显出來,你才能夠直下承当,才能夠順從真如,從真如当中開显无量的妙莊严功德海。

所以到本经的時候,他不是要你去断惡修善而已,不是這樣子那么簡单,他要你承当: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別。」你要承当這一件事情。你《楞严经》這一關你沒有衝過去,你后面的《法华经、华严经》你根本就走不過去,那是要显妙用,你連承当真如你都不敢承当,你怎么修《法华三昧、华严三昧》?那是要显莊严、显妙用。

《楞严经》它的观念就是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。告訴你,妄想不是你的主人,它是來掛单的,你不要相信它。說,欸!我煩惱很重。你不能說煩惱代表你阿!那是一時的生滅因緣,不能說你煩惱很重,不然你拿出來看看!所以在《楞严经》当中,佛陀一而再,再而三的強調,我們本來的面目是清淨的,妄想只是一時的風吹草动,你不要当真,它不真实的。大海当中偶爾生起水泡,它不能代表大海,大海还是大海,這個观念諸位要清楚,你這個观念清楚了,你這《楞严经》就沒白学了,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你能夠承当,对你以后念佛、持咒、修六波罗蜜有很大的加持力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81-105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105: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,會下墜到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

楞严经要义106:你平常就经常的憶佛念佛,這樣不断的想想想,久了就跟真理相应了

楞严经要义107:地獄的煩惱因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,它是生死的根本,是万惡之首

楞严经要义108:所有的能量是往低处在走,你在高处是发散你的能量,心要“謙”

楞严经要义109: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,造了罪业一定要发露出來,发露就能滅掉罪业

楞严经要义110: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,造了功德相的人身体是輕飄的

楞严经要义111: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改变,這观念是不对的

楞严经要义112:有人越用功业障越現前,這個是好事情,表示過去重大的罪业逼出來了

楞严经要义113:本经是以你的思想做主因決定总報,以善惡业力的熏习來影響別報

楞严经要义114:六欲天基本是男女的欲望來做判定,淫欲直接牵动整個六道的昇沉

楞严经要义115:佛陀警告我們哪一天都可以去,无想天絕对不能去,因為過失太重

楞严经要义116:得听聞佛法以后不是沒什么效果,大乘佛法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种

楞严经要义117: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,你要觉悟惡法不可得,善法也不可執取

楞严经要义118:修行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,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會互相抵触

楞严经要义119:在末法時代我們应該以「理体」道場為根本,因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

楞严经要义120:你剛剛在持楞严咒突然間看到佛像,当然有問題,這无因卻有果

楞严经要义121:把心帶回家的過程會看到很多過去的相狀出現,這正是生命要转变的關鍵

楞严经要义122:修行之道取其中道,太高亢了要壓抑下來,太沉默了拉它一把

楞严经要义123:一個人會著魔是你內心先有妄想,內魔不生外魔不起

楞严经要义124:修学中最大的忌諱就是你想去追求还沒有成就的功德,有貪求就不对了

楞严经要义125:外在的环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,经常要去注意你所释放的念頭

楞严经要义126:修止观的人每一天要讀经半個小時,或者听经半個小時

楞严经要义127:有情众生生命的动力的來源就是行陰,因為有一個我才得果報

楞严经要义128:佛教很重視傳承,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,是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

楞严经要义129:你要不修止观当然什么事都沒有,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

楞严经要义130:无念其实就是第八識現前,真如它不是无念,真如是无住而生心

楞严经要义131 :福報很大看到的四大都是安乐功德相,业障很重看到的四大都是苦惱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